
在数字经济与能源革命的双重驱动下,档案作为水电工程的核心信息资源,其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项目管理效能、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路径。国家档案局《“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档案工作基本实现数字转型”的目标,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的出台,更为档案信息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俄尔雅营地库存档案数字化加工与库房改造项目,以技术创新与管理革新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符合水电行业特点的档案数字化转型之路。
政策驱动:
水电行业档案数字化转型的法规支撑
档案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离不开国家政策与行业标准的顶层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后,首次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法律条款,明确要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电子档案管理水平”。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操作规范,强调电子档案需满足“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三大核心要求,并明确档案形成单位需配备专业化设施与人才队伍。
在水电行业,《水电建设项目文件收集与档案整理规范》(DL/T1396-2014)《水电工程项目档案验收工作导则》(NB/T 10076—2018)等技术规范对能源项目档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水利部《水利档案工作规定》(水办〔2020〕195号)从行业层面提出具体要求“各单位应当加强档案信息化工作,将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本单位电子政务和信息化总体规划”“各单位应当建立档案数字化常态机制,有序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各单位应当按照档案信息化要求,建设和配备能够满足库房现代化管理、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需求的基础设施设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水办〔2021〕200号)中更细化要求“项目法人应开展纸质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四川省水利厅进一步强化执行,要求各地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与纸质档案同步开展,凡在建、新建水利工程项目要全面开展档案数字化。这些政策法规的叠加效应,为双江口水电站档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清晰的合规路径。
痛点剖析:
水电工程档案管理的传统困境
水电工程档案管理堪称行业“硬骨头”。项目普遍面临建设周期动辄横跨十年、参建单位多达数十家、资料涉及专业跨度广、纸质占库容率高等挑战,导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陷入多重困境。
一方面设计图纸、监理日志、质量验评表分散于施工、监理、设计等孤立系统,传统模式下纸质档案整编耗时长达数月。双江口水电站工程档案涵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周期,涉及图纸、合同、质检报告等十余类文件,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世界高坝”的复杂需求。另一方面纸质档案检索依赖人工翻找,调卷时间长。此外,尽管《水利档案工作规定》明确分类标准,但项目现场因人员流动频繁、制度执行不到位,常出现归档不及时、分类混乱等问题。
一方面高海拔地区库房湿度波动引发纸张酸化脆化,虫霉侵蚀风险突出。另一方面在调卷中,跨部门协作需物理传递,文件丢失率高,加之档案出入库无实时监控,丢失追溯难。此外,分散存储的验收报告、物资核销数据难以关联分析,工程隐患预警滞后。
设计、施工、监理方数据标准不一,竣工移交时海量档案整理耗时长,且常出现版本冲突,影响验收进度。
历史档案数字化率低,开发利用不足。
针对传统水电工程档案管理痛点,我公司以“数字赋能+智慧安防”为核心,构建起覆盖档案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为水电工程档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标杆案例。
解决方案:
数据化加工与3D数据建模创新
面对水电档案特有的结构复杂性和安全强需求,我公司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与《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国家档案局令第21号)、《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DA/T28-2018、《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档发【2006】2号、《国家能源集团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能源制度〔2022〕37号、《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档办发〔2014〕7 号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0等法规标准,在双江口水电站项目中构建了“四维一体”的数据化加工体系。
前期准备:制定《档案数字化加工方案》,明确扫描分辨率(≥300dpi)、图像处理标准(去污、纠偏)及元数据采集要求。
分类编码:依据《档案分类与编码规则》,将档案划分为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四大类,并赋予唯一档号。
基础整理:专业团队对8500卷档案进行了科学分类、编号、修复和完善,确保基础工作扎实可靠。
扫描与识别:部署自主研发的智慧OCR识别一体化系统结合专业扫描仪和专业图形处理设备,对各类文档和工程图纸进行数据化处理,确保图像清晰、完整,实现纸质档案快速数据化,生成双层PDF文件。
条目录入:构建三级目录体系(项目-标段-案卷),实现GB/T20163的标准化著录。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提取关键词并生成索引,构建元数据驱动的智能检索引擎,提升检索效率。
智能质检系统:集成图像增强算法,自动识别污渍、褶皱等缺陷,提升质检效率。
数据清洗:通过AI算法自动校验数据准确性,补充缺失元数据(如档号、责任者),确保符合《档案著录规则》。
3D数据建模:整合8000盒中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数据,构建了关键设施的1:1数字孪生模型,实现档案内容从二维到三维的升华和设备参数与档案的时空关联,支持多角度浏览与数据叠加分析。
电子档案数据化分析: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挖掘档案数据价值,为电站后续运营维护提供知识支持。
管理安全:项目团队建立“人员-数据-系统”三维安全管控体系。所有加工人员通过政审与技能认证双考核。
数据安全:采用多重冗余策略,实现电子档案结构化离线备份,符合GB/T30679的电子档案离线存储要求,备份数据经过加密处理,定期进行病毒查杀,确保数字档案长期安全保存。
在5个月的工期要求下,该体系使双江口水电站项目提前完成185万页文档和2.95万页图纸数据化,并基于此构建3D数据模型,至此,档案不再是静态“遗迹”,而成为可解析、可关联的活数据。
智能库房:
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打造特级档案室
库房改造是档案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保障。基于水电站地处高海拔、多雨雾的特殊地理环境,我公司本着可靠、先进、实用、经济原则,严格遵循《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国家特级档案室的技术要求,按照档案安全保护的“九防”要求(防火、防盗、防紫外线、防有害生物、防水、防潮、防尘、防高温、防污染),聚焦智慧赋能,创新设计“温湿度智能调控+安防联动+数字化展示”三位一体解决方案。
依据《恒温恒湿档案库房空调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配置恒湿净化一体机、新风机、杀菌机等,部署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通过百余个传感器节点实时采集温湿度、PM2.5、VOCs等数据,联动中央空调与新风系统动态调节库房温湿度(温度18±2℃、湿度45%±5%),确保温湿度达标。
采用三维空间定位技术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部署物联网传感器,构建起涵盖视频监控、红外对射、烟温探测、渗水感应的多层级防护体系,实时监测安防状态。灭火系统能在烟感报警后自动切断电源;水浸传感器沿墙体布设,细化渗漏定位精度;人脸识别门禁与行为分析摄像头,让每份档案的轨迹皆可复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至管理人员手机。
构建库房三维可视化平台,集成数字化加工方案中构建的3D数据模型,融合门禁、空调、监控数据,实现设备联动和档案位置可视化查询与空间利用率分析。可集成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支持授权用户在线浏览数字化档案,打破地域限制。
改建后的库房构建了人防、技术、物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满足对门禁、监控、照明、消防、温湿度、有害生物、防尘防污染的一体化智能管控,做到自动预警、应急智能侦测、自动处理突发问题,实现对档案库房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集中统一保护和智能化管理,并能生成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为持续优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赋能成效:
数字化转型的价值释放
项目完工后,双江口水电站档案管理不仅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痛点,还大幅提升工程档案管理效率、有效保障档案安全,更为后续运维提供了全面数据支持,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管理效益。
档案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在于激活数据资产,赋能工程全生命周期。作为世界高坝双江口水电站(坝高315米)的核心配套工程,俄尔雅营地档案项目承载着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2025年5月,双江口水电站成功完成首次蓄水,蓄水量达1.1亿立方米,这标志着项目向投产发电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这一历史性成就的背后,正是数字化档案管理默默提供的强大支撑。
图/网络
结 语
双江口水电站俄尔雅营地项目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与价值重构,印证了“政策驱动、技术赋能、管理创新”三位一体路径的有效性。在能源革命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档案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将成为推动水电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随着5G、AI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档案数字化转型将为能源行业创造更多可能。
我公司作为智慧档案信息和安全管理服务商,秉持“引领智慧档案新发展 构筑档案安全新防线”的使命,将持续推动档案管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合创新,深度挖掘档案数据价值,助力能源水电行业深化数字化转型,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专业力量。